💙 Gate广场 #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# 💙
用Gate品牌蓝,描绘你的无限可能!
📅 活动时间
2025年8月11日 — 8月20日
🎯 活动玩法
1. 在 Gate广场 发布原创内容(图片 / 视频 / 手绘 / 数字创作等),需包含 Gate品牌蓝 或 Gate Logo 元素。
2. 帖子标题或正文必须包含标签: #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# 。
3. 内容中需附上一句对Gate的祝福或寄语(例如:“祝Gate交易所越办越好,蓝色永恒!”)。
4. 内容需为原创且符合社区规范,禁止抄袭或搬运。
🎁 奖励设置
一等奖(1名):Gate × Redbull 联名赛车拼装套装
二等奖(3名):Gate品牌卫衣
三等奖(5名):Gate品牌足球
备注:若无法邮寄,将统一替换为合约体验券:一等奖 $200、二等奖 $100、三等奖 $50。
🏆 评选规则
官方将综合以下维度评分:
创意表现(40%):主题契合度、创意独特性
内容质量(30%):画面精美度、叙述完整性
社区互动度(30%):点赞、评论及转发等数据
香港vs新加坡监管态度比较 探讨Web3中心争夺战
探讨香港与新加坡的Web3监管态度差异
近期,香港在Web3领域的政策包容性和产业布局展现出强劲势头,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加密从业者。尤其是在新加坡监管趋严的背景下,部分未能取得牌照或受限制的中心化交易所及中国背景从业者,开始将目光转向香港。
然而,也有人对香港能否成为Web3基地持怀疑态度。在中国内地政策频繁波动的背景下,香港的稳定币和RWA(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)话题备受关注,引发了广泛讨论。
本文将详细解析香港与新加坡在Web3监管方向的异同,探讨香港能否脱颖而出成为下一代加密产业的全球重心,并深入讨论稳定币市场趋势、股票代币化监管前景,以及中美在RWA发展路径上的显著差异。
香港与新加坡监管态度对比:Web3中心的争夺战
新加坡在监管上受到FATF(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)的影响,被要求监管所有在本国注册的虚拟资产服务商(VASP),即使这些服务对象并不在本国境内。新加坡最近的监管动作,包括推行DTSP牌照,都是在应对这种国际监管压力。
2022年新加坡就已宣布这一政策,但当时许多从业者并不知情或认为还有宽限期。因此,对2025年6月30日这个"监管悬崖"式的彻底执行感到意外,导致大量从业者被迫离开。
香港同样面临监管压力,也是FATF成员。但因为新加坡的评估在前,香港的压力显现较晚。香港选择了相对柔性的方式应对,例如提供过渡期、明确的牌照指引等。
新加坡和香港面对同样的外部监管压力,但由于产业结构和选择空间的不同,对待Web3的态度截然不同。这体现了两地对Web3产业的战略定位差异。
香港的定位进化:从大中华中心迈向全球Web3枢纽的可能性
香港的Web3发展最初主要依靠大陆支持,被视为大中华区的Web3中心。但最近政策风向有所转变,如Conflux与弘毅系合作推出的CNH稳定币登上《解放日报》头版,上海国资委、无锡政府等也在学习稳定币,这些都释放出积极信号。
这些动向说明,中国大陆的政策正在经历微妙调整。因此,香港的定位已经不再局限于大中华中心,更有望成为整个亚洲的Web3中心。即使不考虑大陆市场,仅靠中国企业和银行在海外的应用场景,香港就已经具备一定基础。
从全球角度看,链上金融基础设施尚未完全闭合,为中国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。如果中国能抓住这一窗口,争取到一定话语权,不仅能参与构建新体系,还有可能挑战现有的金融霸权。
如果中国在此阶段出台更友好的政策,推动本土企业参与链上金融,尤其是稳定币、RWA、STO等关键领域,那么不仅香港有望成为亚洲中心,更可能与纽约等并列,成为新的全球Web3中心。
香港稳定币牌照争夺战:USDT霸权与监管窗口期的博弈
美国众议院通过《天才法案》后,USDT被迫进入合规流程。它有三年的过渡期,根据Tether CEO的表态,Tether会发行一个在美国注册、完全合规的稳定币,主要服务于机构级、高速、阳光化支付场景。而USDT未来将作为"外国发行人",希望仍能顺利进入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的加密金融体系。
这个三年合规窗口,留出了新的市场空间,让离岸稳定币有了发展机会。未来的稳定币竞争市场会变得更加激烈。
香港面临来自内地的压力和FATF国际监管的要求。金管局现在采用"邀请制",只有他们打电话邀请的机构才有资格申请稳定币牌照。
稳定币未来可能采用更审慎的白名单制,可能像TMMF(货币市场基金代币)那样,用链上存款白名单转让的方式。
香港正在逐步收紧监管,但路径与新加坡不同。香港试图在监管与产业之间寻找平衡,而不是直接清场。
香港如何应对离岸加密服务:在监管与产业之间寻找平衡
新加坡对注册在本地但面向海外用户的离岸主体持排斥态度,而香港在这方面相对宽容。这个问题涉及离岸的中心化交易所,以及一些去中心化产品等业务。
香港目前对离岸交易所、DEX等还没有明显打压,也没有禁止它们服务本地以外的用户。未来是否监管升级,可能性存在。但香港的关键区别在于,它可能会鼓励这些机构去申请牌照,甚至是主动发出邀请,而不是像新加坡那样"不欢迎"。
香港的监管也在明显收紧。香港证监会(SFC)推出了VA OTC牌照,并开放了公众咨询。根据目前草案的内容,如果这个VA OTC牌照按现在的标准实施,香港绝大多数的找换店可能都会被迫关门。
新的规定要求配备两个有加密货币经验的RO(Responsible Officer),最低注册资本金500万港币,现金不得少于300万,而且必须能覆盖未来12个月的运营成本。这种高门槛显然不是普通小商户能够承受的。
香港与新加坡虽然都在应对同样的国际监管压力,但态度和策略完全不同。香港依旧试图在监管与产业之间寻找平衡。
全球股票代币化风潮:监管挑战与香港的制度困境
美国目前股票代币化方向非常热,很多创业公司不断涌现,如Kraken和xStocks的合作,以及Robinhood进军Pre-IPO股票代币化市场。但香港因为股灾之后的一些旧法规限制,导致港股只能在港交所交易,从而彻底封死了股票代币化的发展路径。
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三种股票代币化路径:Robinhood、与Dinari合作的Gemini,以及与xStocks合作的Kraken。
Robinhood的做法是完全合规的,但第一阶段推出的并不是真正的股票代币,而是一个中心化的CFD(差价合约)。Dinari和Kraken提供的股票代币可以1:1上链转移,但一旦用户将代币提到链上,就无法保证美国用户不会购买,从而绕过SEC监管和税务。
SEC委员Hester Peirce明确表态:即便代币化的只是收益权、不具备表决权,它仍然属于证券。如果要面向散户提供证券交易,必须在持牌的证券交易所进行。
SEC主席Paul Atkins正在考虑是否对股票代币上链给予某种豁免。如果这项豁免真正落地,将是巨大的突破。Coinbase和Gemini都在积极与SEC磋商。
股票代币化目前正处在全球监管博弈的临界点。一旦美国松动,香港能否同步改革、破除港交所的制度障碍,也值得持续关注。
RWA兴起:香港与美国市场差异及未来发展机会
美国和香港的RWA发展存在显著差异。全球英文区RWA最主要的资产是私募债,其次是国债和货币市场基金。而在香港,非标类资产的合规RWA反而可能成为主流。
在"万物上链"大趋势下,市场潜力巨大。Michael Saylor在今年2月接受SEC调研时表示,剔除比特币后,未来链上资产的总市值可从目前的1万亿美元增至590万亿美元。
香港与美国都面临二级市场流动性的问题。香港目前不允许RWA在二级市场自由转让。即便资产可以合规上链,若不能流通,价值也难以释放。
香港现在更关注货币市场基金TMMF的链上转让,特别是在持牌交易所如HashKey Pro的合格投资人专区中转让。若成功,这将是全球首次在合规框架内实现此类转让,具有突破意义。
SEC目标是推出简化、低门槛的STO发行流程。未来两三年内,可能就会有结果,甚至明年就可能迎来重大突破。
到那时,香港是否也会跟进,还需拭目以待。技术已不是问题,核心障碍是监管,关键在于找到创新的解决方案来突破政策瓶颈。